别墅围墙大门石材干挂

 
我们都说哥特式大教堂,那么什么是哥特,它的来源又是什么呢?

一栋面积不到8000平方米的建筑,从动工到完工,一共经历了632年,这座人类建筑史上工期最长的建筑,就是科隆大教堂。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,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,它塔尖的高度是157.38米。

无论你从哪个方向去科隆,无论你是坐火车,开汽车,或者在莱茵河上乘游轮,远远的,你都会看到那激动人心,直指蓝天的大教堂的双塔在召唤着你。这一栋了不起的建筑,提升了城市的形象。

德国有一句谚语没有到过科隆,就没有到过德国。科隆大教堂是德国科隆的标志,每年有300万人来这里参观。科隆大教堂是一个边设计边施工,边使用的三边工程,1248年8月15日动工,17年后,教堂后部的礼拜堂就建好了,但随后工程就慢了下来,直到74年后,大厅后半部分才建好。 

1322年,在大厅的前半部分和前面的塔楼还没建的时候,后半部就投入使用了。科隆大教堂的工期长,与建筑体量大,工艺复杂,花钱太多有关,墙体和柱子都是石头砌筑的,许多构件是雕塑品,每个构件都制作得一丝不苟,非常精美,还有彩色玻璃,整个教堂的窗户面积达1万平方米,全都用了绘制了艺术化的、特制的彩色玻璃。

彩色玻璃制作工艺复杂,既费钱又费时间。工期拖得很长的,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社会因素,大教堂建设期间赶上了德国社会最动荡的时期,特别是在16世纪,德国发生了宗教革命和农民战争,大教堂于1560年停工,这一停就是263年,直到1823年才复工,大概只有德国人才有这样的耐心,已经停工了200多年的烂尾楼,还继续建设。

科隆大教堂开工的时候是中国的宋朝,而竣工的时候已经到了清朝晚期,一项这么长工期的建筑,这个记录恐怕永远也不会打破了。教堂于1880年10月15日完成了最后一项作业,哪一天,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亲临现场,在众多市民的瞩目下,550个工人利用起重设施把重达24吨的大钟,悬挂在了高高的钟楼上,至此,历时632年的大教堂终于彻底竣工。

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一个经典。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,第1座哥特式教堂,是1144年建成的巴黎圣丹尼教堂。同时建设的哥特式建筑,还有巴黎的桑斯教堂,哥特式建筑一问世,就受到了欢迎和追捧,圣丹尼教堂建成19年后,1163年,著名的巴黎圣母院,按照哥特式风格新建,之后又有了兰斯大教堂,亚绵大教堂等。

哥特式建筑很快从法国传到英国、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。连在建筑上最自信的罗马风格的正宗承袭者-意大利,也受到了哥特式的影响。从12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,哥特式建筑在欧洲盛行,是主流的建筑风格,它是一种与之前的希腊、希腊化,罗马、罗马风和拜占庭建筑风格,有很大区别的风格,是对原有建筑艺术框架的大胆突破。

那什么是哥特呢?哥特族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,也是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力量,与罗马文明相比,哥特文化处在落后的阶段,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,哥特在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,先后建立了东哥特王国和西哥特王国。东哥特王国在公元493年至555年期间统治意大利,后来被拜占庭帝国所灭;西哥特王国,就是西班牙的前身,建于419年,在711年被阿拉伯人所灭。

也就是说,在12世纪哥特式建筑兴起的时候,哥特王国早就不在了。数量不多的族人也被当地人同化了,所谓的哥特式艺术是法兰克人创造的,既与哥特王国无关,也与哥特民族无关。

那又为什么叫哥特式艺术?哥特是文艺复兴时期,意大利建筑师和艺术家瓦萨里最先叫的。瓦萨里是米开朗基罗的弟子,他对中世纪晚期流行的这种脱离了希腊和罗马艺术框架,自已发展的建筑艺术不屑一顾,贬称为哥特式。

意指这种艺术是蛮族的艺术,是没有文化积淀和文化品位的人创造的,哥特式艺术就是蛮族艺术或者乡巴佬艺术的代名词,文艺复兴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,许多人对于遥远的古希腊、古罗马艺术格外偏爱,对比较近的哥特式艺术看着不顺眼。

法国著名作家莫里哀曾经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,“科特装饰,无聊的趣味,一个无知时代的令人作呕的奇形怪物,由野蛮的狂潮造就”。艺术象酒越陈越香,随着岁月的流逝,哥特式艺术的价值,越来越清晰,越来越被认可。到后来,人们提到哥特式艺术的时候,已经毫无贬义了。

我们通过科隆大教堂来看看,哥特式建筑有什么特点?我们先从室内看起,斯特大教堂长144.58米,拱顶高43.35米,室内宽45.19米,是一个5跨建筑。

大教堂的中厅不是很宽,但比较高,这种窄高的空间比例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,会造成一种向上的空间感觉。另外向上的感觉还被竖柱和尖拱格外渲染出来了。

哥特大教堂的柱子,是用一束细柱环绕的墙垛做支撑的,科隆大教堂便是如此,这些细柱向上伸展,分别与拱顶的类和孔边缘的轮廓线结成一体,在汇合在拱的边缘,突出了向上的动感,把墙柱与屋顶顺畅地连接起来了。

尖拱比罗马建筑的交叉圆拱在力学性能上更合理,由于有肋拱的厚度可以大大减小,由此降低了拱的重量,还可以比圆拱高,这样也可以减少水平推力,尖拱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它的平面尺度比较灵活,正方形和矩形都可以,可以保持不同尺度的拱顶在同一个标高上。

圆拱会限制平面布置的灵活性,比如要求柱距和跨距相等,而尖拱没有这样的限制,竖柱和尖拱还有尖的孔雀门洞、窗洞,是哥特式建筑区别于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。罗马的半圆拱圈是一个封闭的回归自我的运动路线,而尖拱所表达的则是向上的意愿。

哥特式建筑的窗户面积很大,并大量采用了彩色玻璃,这是与罗马建筑大不一样的地方,也是在哥特式建筑之前的建筑都未曾使用的,这些彩色玻璃不仅讲述上帝与圣徒的故事,还造成了一种迷茫和变幻的效果,渲染着天国的神奇和上帝的荣耀之光。

尖拱的技术来源于东方,最早出现在波斯,后来传到伊斯兰世界,11世纪传到了西方。彩色玻璃也来源于东方,但大面积使用在建筑外墙的窗户上,是哥特式建筑的创举,拜占庭式建筑中较多的使用彩色玻璃,是用玻璃马赛克在墙上做镶嵌画,或者墙面装饰,而不是用于窗户。

哥特式建筑采用了飞弧壁技术,解放了墙体。以前厚实的墙体,被柱垛所取代,使得建筑能在墙上开前所未有的、如此大的窗洞,这是结构技术上的进步带来的建筑形式的解放。

哥特式建筑的结构是由竖柱墙垛,有肋的尖拱、飞弧壁墙垛和飞圈组成的组合框架结构,在技术上是很合理、很巧妙的。哥特式建筑是建筑结构技术的一次飞跃。

中世纪的建筑师并没有掌握力学知识,他们是在大量的实践经历中摸索出来的,在这种大体量大跨度的建筑实践中,发生过许多坍塌事故。有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坍塌死过很多人,技术的进步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。

科隆大教堂的主立面采用双塔楼,这是借鉴了罗马风的做法,许多哥特式教堂的主立面都采用的塔楼或是双塔楼,但比以往的罗马风,都更重视装饰,表现得更夸张。

大多数哥特式建筑还交织着绘画、雕塑及其它的装饰,哥特式建筑也是哥特式艺术的统领,哥特式艺术的特点是比较写实,比较感情化,形象化,建筑风格不是一种模具,绝大多数建筑都不是复制出来的,都会有自己的特点。

哥特式建筑也一样,作为一个在欧洲各国流行了400年的建筑风格,各国各地乃到哪个建筑上,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,体现在布局、造型、比例、质感、颜色等各方面。

 

搜索